我曾以為沒什么比出水氨氮超標更令人頭痛欲裂了,直到發現出水氨氮比進水氨氮更高。
造成出水氨氮高于進水氨氮的原因有很多,好在都不太常見,大概能總結成四類。
引入額外的氮
按照物質守恒定律,出水氨氮比進水還高明顯說不通,肯定在什么不為人知的地方有氨氮混了進來。
也許為了調節C/N/P平衡,結果計算失誤,或者手潮導致氮源倒多了,再或者使用富含野生氨氮的黑色 PAC,都會給系統引入額外的氮,讓出水氨氮高于進水。
釋放出系統中暫留的氮
從污水里分離出去的氮并不一定都能立即轉化成氮氣,有相當一部分氮會暫時留在系統中,要么處于待轉化階段,要么變成污泥的一部分。
污泥老化、中毒、膨脹等都會解體,這種狀態下氨氮去除率會大幅下降,最要命的是跑泥,跑的不只是泥,還有上面吸附的氨氮和細胞本身自帶的氨基,這時候不光出水氨氮比進水高,總氮也是。
使用物化法脫氮也不能避免這種為,用于吸附氨氮的沸石等材料如果沒有及時更換,吸附容量塞滿后會把氨氮重新釋放出來,導致出水氨氮高于進水氨氮。
如果采用化學氧化法處理工業廢水,比如芬頓、臭氧法、電化學法等,通過破鏈破環來分解高分子有機物,分子鏈里藏得很深的氮元素也趁機溜出來形成氨氮,導致出水氨氮比進水高。
脫氮過程出問題
氮在廢水中有很多形態,氨氮只是其中一種,如果轉化過程中沒調節好,出水氨氮比進水高也不是不可能,不過好在總氮是下降的。
遇上進水里有機氮含量比較高的情況時,如果氨化反應速率高于硝化反應速率,那么產生的氨氮就會積壓下來混入出水,這是出水氨氮高于進水氨氮最常見的原因。
細菌用于代謝的氮源一般是氨氮,如果厭氧池里氨氮過低,微生物萬般無奈之下會把一部分硝態氮轉化成氨氮用掉,也可能導致出水氨氮高于進水。
不過現在厭氧池都在好氧池前端,氨氮還沒被硝化,所以這情況很少見 |
監測數據出錯
雖然聽上去像廢話,但檢測數據出錯讓人誤以為出水氨氮高于進水氨氮的情況可不容忽視。
檢測時數據記錄錯誤、樣品混亂、操作方法或步驟等出現失誤都會引起誤判,就連作為氨氮國標檢測法的納氏試劑法也會因為廢水顯黃造成讀數偏差。